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Z6.COM/func.php on line 127

Warning: file_put_contents(./cachefile_yuan/hnlvshijie.com/cache/e4/71d48/8e5e1.html):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www/wwwroot/Z6.COM/func.php on line 115
中部第一城,想进AI城市第一梯队-时代速报资讯

时代速报资讯时代速报资讯

中部第一城,想进AI城市第一梯队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曾思怡

近日发布的中部“十五五”规划建议,“人工智能”被提及8次。第城第梯队而在前瞻未来产业方面,想进具身智能等被列为新的城市经济增长点。

2025年以来,中部人工智能堪称风头最盛的第城第梯队产业。资本快速涌入,想进爆品大模型一再迭代,城市人形机器人成为各大科技展会主角,中部城市之间“AI之都”的第城第梯队头衔争夺战日益激烈。

作为中部第一城,想进武汉自然是城市不想缺席。

实际上,中部武汉已有一定的第城第梯队产业基础,比如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千家,想进其中有80多家人形机器人企业;具身智能供应链方面,上下游零部件企业集聚光谷,已实现31个关键零部件实现85%覆盖率。2025年福布斯中国人工智能科技企业TOP50中,武汉有9家入围,占全国近1/5。


武汉城市风光 曾思怡/摄

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得益于高校资源、产业基础和政策支持等,武汉的人工智能产业现已站上全国第一方阵。

现阶段来看,武汉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有三大优势,一是“芯、屏、端、网”等人工智能配套产业迅猛发展,二是人工智能尤其是具身智能应用型企业数量颇多,三是武汉强大的人工智能科研机构和高校。

不过他也提到,国内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也在争相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高地,武汉当有其侧重,即依托湖北乃至中部地区庞大的制造业,通过“人工智能+”来改造传统制造业,以此推动产业结构换新、撬动经济增长。

跻身第一方阵

人工智能热潮涌动,当一线城市和东南沿海强市吸引大多数看客注意力时,地处中部的武汉,默默创造了多项亮眼指标。

据当地媒体,截至2024年底,武汉人工智能企业总量达1326家,产业规模突破700亿元。2025年1-9月,武汉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1100亿元,同比增长近30%。按此计算,近五年复合增长率接近40%。

快速增长背后,武汉布局人工智能产业已久。

早在2020年,武汉就获批成为中部首个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彼时就对人工智能领域核心技术攻关、应用场景拓展、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融合等方面做出具体布局。

其后两年,武汉又相继布局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和超算中心,打造全国首个“智算+超算”多样化算力集群,并加大对大模型研发、场景应用的支持力度。


人工智能热潮涌动 图源:图虫创意

2025年堪称人工智能产业爆发性增长的一年,武汉政策动作更加密集。

时代周报记者梳理发现,年初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在新兴产业布局方面,就提到推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产业规模增长20%以上,并提出扩大高性能算力等基建布局。

其后的2月、3月、6月、10月,武汉陆续就人工智能产业发布专门政策,制定全年工作方案,面向符合条件的企业、平台和项目给予多方位支持,其中专门发文面向人形机器人产业多环节设置真金白银奖励。

产业政策迭出背后,武汉的目标是人工智能产业高地。

近期湖北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力争到2027年,全省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到3500亿元,进入全国人工智能城市发展第一梯队。

“目前武汉人工智能产业已经处在全国第一方阵。”盘和林分析,从2025 福布斯中国人工智能科技企业TOP50名单来看,武汉入围数量9家,仅次于北上广;同时,当地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也逐年攀升。

盘和林表示,武汉光谷作为湖北人工智能核心区域,聚集了整个湖北七成的人工智能企业,武汉从芯片到软硬件,再到大模型应用,打造形成了人工智能全产业链条。

“科教高地”辐射效应

不过长期来看,我国一众科创高地、产业重镇的崛起过程中,根本驱动力在于地方要素资源禀赋、地理条件等,政策更多是因势利导。

从这个视角观察,武汉人工智能产业崛起,靠的是当地高校资源、产业基础、应用场景丰富、市场庞大、地理交通条件等。

人才是科创的第一动力,武汉素有“科教高地”之称。公开资料显示,武汉有92所高校、100多家科研院所,不乏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全国顶尖院校,当地人才总量接近300万人、居全国城市前列。


武汉东湖景区 黎广/摄

不过另一边,受限于制造业偏重、服务业偏传统,就业容量和薪资水平有限,武汉一度出现留不住人才的局面。

就上述困境,近年武汉从鼓励和支持创业、推进人才生活保障、要求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适当比例招募当地应届生、通过产业建设提供更多优质岗位等,推进高校资源转化为创新动能。

在这个过程中,加码人工智能产业和推动“大学生留汉”实现正向循环。

今年5月,作为国内专注AI、大数据、物联网的人工智能领域中坚型企业,盛视科技(总部深圳)将第二总部落户武汉光谷。企业负责人在提及选址原因时,就视武汉人才资源为一大优势。据湖北日报,盛世科技武汉总部已有超300名研发人员入驻,其中本地高校招聘占比达90%。

此外,小米智能家电工厂也于2024年8月落户光谷。

高校资源之外,产业基础是武汉人工智能产业的另一大支撑。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张永伟指出,智能汽车和具身机器人、飞行汽车在供应链上的重合度已超过60%,在很大程度上这二者就是一个产业。

毕竟某种程度上,智能汽车就是特定场景下的出行“机器人”。

基于此,武汉作为传统汽车重镇,为人工智能产业尤其是具身智能,提供一定技术基础和丰富零部件配套,当地人工智能企业中,有造车背景的不在少数。

举个例子,武汉泛洲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过去深耕汽车零部件30多年,近年开始布局人形机器人产业。公司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车用减速器有70%的工艺和机器人用谐波减速器是一样的,关键在于攻破30%的新技术,当下他们正在推进新型谐波减速器研发测试。

根据预测,谐波减速器作为人形机器人关节部位、核心零部件之一,未来谐波减速器市场需求缺口将超千万台。

依托中部庞大制造业

不止汽车产业,武汉“芯、屏、端、网”(光电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等产业迅猛发展,也为人工智能产业提供良好配套。

其中,国家存储器基地的建设,可以说是武汉独一无二的优势。

公开资料显示,光谷已聚集光电子核心产业链规模以上企业1000余家,这里不仅是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研制生产基地,还是国内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这些都为具身智能产业实现零部件配套快速响应、优质供给。

再者,人工智能驱动经济增长的关键途径之一,即是赋能传统制造业,通过自动化生产流程、优化供应链管理和智能决策支持,提升制造业生产效率,优化生产结构,降低运营成本。

武汉乃至湖北向来是制造业重镇,可以为当地人工智能领域技术成果转化提供丰富试炼场和庞大市场空间。这也是武汉之于全国其他人工智能高地的一大差异化优势。

盘和林认为,武汉的人工智能发展是有侧重的,即依托于武汉、湖北乃至中部地区庞大的制造业,武汉积极通过“人工智能+”改造传统制造业。


湖北省博展出的勾践剑,证明湖北在公元前已经掌握了当时的高端制造技艺 黎广/摄

从近年政策条文看,武汉对具备制造业赋能能力的人形机器人更加重视,而相关企业转移武汉,既因为看到当地庞大的市场空间,“也因为看到了武汉在人形机器人方面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

地处中部之中,武汉地理优势进一步凸显。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王磊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在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和内需拉升的背景下,中部地区连接南北、贯通东西的地理优势进一步凸显,并转化为对人力、资本、技术等要素的集聚能力。

“从企业视角来看,内需拉升也意味着迎来更大的国内市场,那么在这个更大的市场范围寻找自己的区位时,企业会优先考虑交通的便利性,中部地区被选中的几率自然更高。”

赞(2464)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时代速报资讯 » 中部第一城,想进AI城市第一梯队
网站地图